廣東省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防治操作指南(試行)
發(fā)布時間:2020-09-01 瀏覽次數:16213
廣東省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防治操作指南(試行)
廣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
2020年6月
為提高全省建設工程質量水平,構建住宅工程常見問題防治長效機制,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fā)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關于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質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函〔2019〕92號),切實提升建筑工程品質,我廳組織東莞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及相關設計單位、建筑施工企業(yè)專業(yè)技術人員,參考國家、我省有關技術標準、質量常見問題防治防治措施,經充分調研、討論,編制了《廣東省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防治操作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操作指南》)。
針對全省住宅工程質量投訴處理過程中反映突出的滲漏、空鼓、開裂、脫落、管道滲漏、通風空調、夾渣蜂窩、鋼筋工程、混凝土工程、主體結構和抹灰、使用安全、排水地漏、電源插座、保護接地、防雷接地等24項質量常見問題部位或項目,《操作指南)》闡述了設計和施工防治措施,并配有圖例,方便技術人員在施工過程中掌握和應用,確保工程質量。
本指南在編制與審核過程中,得到許多工程質量專家和各市工程質量監(jiān)督站的鼎力支持和幫助,對此,我們表示衷心感謝。
執(zhí)行本指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請及時與廣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工程質量安全監(jiān)管處聯系,以便作進一步修訂完善。
一、
(一)為進一步加強全省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防治工作,依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技術標準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制定本《操作指南》。
(二)本《操作指南》適用于廣東省行政區(qū)域內新建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防治相關工作。
(三)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是指各類影響住宅工程結構、使用功能和外形觀感的常見性質量問題。
防治措施
1.設計技術措施
(1)平屋面宜優(yōu)先采用倒置式結構屋面,單坡寬度大于9m的屋面宜作結構找坡,找坡坡度不應小于3%。當采用建筑找坡時,找坡層應選用低吸水率材料,坡度不小于2%。
(2)屋面工程宜采用現場發(fā)泡的硬泡聚氨酯、聚苯乙烯板等導熱系數λ≤0.05w/(m.k)的高效保溫隔熱材料;不宜采用水泥膨脹珍珠巖、水泥膨脹蛭石等水溶性保溫隔熱材料;架空隔熱層凈高宜大于180mm,屋面寬度大于10m時應設通風層脊;架空層至女兒墻邊寬度不小于250mm,也不大于300mm;當未設保溫層時,架空隔熱層僅適用于長度不大于35m的建筑;當建筑長度超過規(guī)范設縫要求時應增強屋面保溫隔熱功能。無架空層或架空層凈高小于180mm的屋面構造應采用保溫隔熱設施。
(3)屋面結構自防水除根據計算配筋以外,宜在板面共同或單獨配置構造鋼筋,以控制板面裂縫、提高結構自防水性能。
(4)種植屋面應采用耐根穿刺防水層,防水層在女兒墻、出屋面管道等高出屋面處須上翻,上翻高度不低于種植土完成面300mm。
(5)倒置式平屋面可參考圖2.1-1做法,種植式屋面可參考圖2.1-2做法。
圖2.1-1 倒置式平屋面參考做法
圖2.1-2 種植屋面參考做法
2.施工技術措施
(1)屋面混凝土施工時應確?;炷翝矒v密實,宜采用平板振搗器均勻振搗,表面壓實收光,并按規(guī)范要求進行養(yǎng)護,以提高屋面結構自防水性能。
(2)屋面結構和屋面防水完成后,須分別進行結構閉水試驗和防水層閉水試驗。閉水試驗持續(xù)時間大于24h,蓄水深度超屋面板最高處30~50mm。如有滲漏,應查明原因并進行整改,整改完成后須重新進行閉水試驗,直至無滲漏為止。
1.設計技術措施
(1)出屋面的管道、排氣道、女兒墻、豎向墻體與屋面等平立面交接處須用水泥防水砂漿抹成半徑不小于l00mm的圓角。
(2)出屋面的管道、排氣道、女兒墻、豎向墻體與屋面等平立面交接處須增加防水附加層,防水附加層材料及做法與防水層相同,其兩側延伸長度不小于250mm。
(3)當女兒墻高度小于等于1200mm時,必須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墻厚不小于120mm,配筋由設計確定。女兒墻高度大于1200mm時,結構形式按設計圖施工,也可為砌體墻,女兒墻下部混凝土反坎高度為300mm。女兒墻壓頂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女兒墻壓頂的外側應高于內側,坡度應大于6 %。具體做法可參考圖2.2-1。
(4)排汽道應縱橫貫通,并與大氣聯通的排汽管相同;排汽管可設在檐口下或屋面排汽道交叉處;排汽道縱橫間距宜為6m,屋面面積每36m2宜設置一個排汽孔,排汽孔應做防水處理。
(5)砌體女兒墻,砌體強度等級應大于Mu10,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10。
(6)出屋面管道施工前,須在屋面板內預先埋入帶止水翼的套管,套管應高出屋面完成面 300mm以上。具體做法可參考圖2.2-2。
(7)出屋面反坎的混凝土應與結構板混凝土一起澆筑,避免留置施工縫。若不能一次澆成,則在澆筑反坎前必須將下部混凝土鑿毛并充分濕潤,并設置厚2mm,高50mm的止水鋼板。反坎應在門洞兩邊各伸出500mm,反坎防水應至少高于屋面表面250mm以上。其具體做法可參考圖2.2-3a,和圖2.2-3b。
圖2.2-
(8)出屋面排氣道壁必須采用現澆混凝土結構,宜與主體混凝土同時澆筑,壁厚不小于100mm,內配φ6@100雙向鋼筋網片。其具體做法可參考圖2.2-4。
2.施工技術措施
(1)屋面防水層須在防水附加層干燥且驗收合格后方可施工。
(2)女兒墻下部反坎應與屋面混凝土一次性澆筑完成。
1.設計技術措施
(1)外門窗設計時應根據功能要求和使用環(huán)境等確定外門窗的抗風壓、氣密性和水密性等物理性能指標。
(2)推拉窗扇應設限位裝置。
(3)有條件的宜設防脫落裝置。
(4)外門窗下框應設置泄水口:
① 推拉窗:導軌在靠兩邊框處銑8mm寬的泄水口;
② 平開窗:在靠框中挺位置,每個扇洞銑一個8mm寬的泄水口。其具體做法可參考圖2.3-1a、圖2.3-1b和圖2.3-1c。
(5)混凝土外墻門窗洞的企口寬度根據墻厚、門窗安裝位置及有無副框確定,但不得小于50mm,其斷面如圖2.3-2所示?;炷镣鈮﹂T窗洞口可參考圖2.3-3a、圖2.3-3b和圖2.3-3c所示做法。
(6)門窗框與墻體宜使用1.5mm厚鍍鋅鋼板固定片連接,固定片距門窗框角部的距離不大于200mm,其余部位不大于400mm,且均勻分布。
2.施工技術措施
(1)外門窗的型材壁厚、尺寸偏差應符合產品標準。
(2)門窗洞口預留尺寸不應過大,預留門窗洞與窗框四周批抹成型的間隙每邊不宜大于10mm,窗框四周宜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漿或防水砂漿嵌填密實。門窗框塞縫完成后,須在洞口外側四周分多遍涂刷防水涂料,需保證其厚度滿足設計要求,防水必須壓門窗框不小于5mm。
(3)門窗安裝所用的螺絲應為銅螺絲或不銹鋼螺絲,窗框材料拼縫處及螺絲固定處應嵌填密封材料,封堵密實。
(4)門窗上口應作滴水槽或鷹嘴滴水線,外窗臺下口應內高外低,內外窗臺高低差不小于20mm。
(5)混凝土外墻門窗洞口設企口時,企口須與混凝土墻同時澆筑。
(6)外門窗安裝完成后須進行淋水試驗,試驗用帶噴頭水管向門、窗所在范圍逐一噴水,噴水壓力0.2~0.3MPa, 每樘門窗淋水時間不少于15min。如有滲漏,應查明原因并進行整改,整改完成后須重新進行淋水試驗,直至無滲漏為止。
1.設計技術措施
(1)應根據建筑外墻的工程構造、建筑材料、立面高度、基本風壓等因素,設置外墻防水及抗裂措施。
(2)不同墻體材料交接處以及高度≥24m的外墻,應在找平層中鋪設鋼絲網或耐堿玻纖網格布。
(3)當外墻采用空心磚或加氣混凝土等墻體材料時,砌塊齡期、強度應滿足國家相關規(guī)范的要求,并應按規(guī)范要求全面掛金屬網。
(4)找平層水泥砂漿宜摻防水劑、抗裂劑、減水劑等外加劑。
(5)防水層宜用聚合物水泥砂漿。
(6)支承在懸臂梁和懸臂板上的墻體,應按圖2.4-1a和圖2.4-1b所示設置鋼筋混凝土抗裂柱。
(7)外墻從基體表面開始至飾面層應留分隔縫,間隔宜為3×3m,可預留或后切,金屬網、找平層、防水層、飾面層應在相同位置留縫,縫寬不宜大于10mm,也不宜小于5mm。
(8)當建筑長度超過規(guī)范設縫要求時,設計及施工應制訂專門的抗裂措施。外墻面宜采用高彈性涂料。
2.施工技術措施
(1)合理配置外墻混凝土配合比,控制水泥用量為320~380kg/m3,以增強自身抗裂性能。
(2)砌體墻構造柱混凝土須澆筑密實,先砌墻后澆柱,抹灰前砌體與混凝土交接處必須掛網。
(3)混凝土結構在找平層施工前應鑿毛或甩漿,混凝土結構及砌體結構在找平層施工前應充分淋水濕潤。
(4)砌體外墻砌筑時,墻面底部宜采用200mm高現澆混凝土反坎或三皮非粘土實心磚砌筑。砌體與混凝土墻柱間的拉結筋須與混凝土連接可靠,拉結筋錨固和伸出長度應滿足驗收規(guī)范要求。
(5)外墻面找平層每層抹灰厚度不大于10mm,抹灰總厚度不得大于35mm。
(6)外墻分隔縫應作防水處理,切縫后宜采用空氣壓縮機具吹除縫內粉沫,嵌填高彈性耐侯膠。
(7)外墻施工完成后,應進行綜合淋水試驗。淋水試驗時,在相應樓層處設置一道直徑20mm壁厚2.5mm厚的淋水管進行連續(xù)淋水,高層應每隔五層設一道淋水管或每五層連續(xù)淋水一次。淋水量不小于4L/m2·min,噴水壓力為0.2~0.3Mpa,連續(xù)淋水時間為24h。如有滲漏,應查明原因并進行整改,整改完成后重新進行淋水試驗,直至無滲漏為止。
1.設計技術措施
(1)外墻變形縫應滿足實際工程抗震設計時最小寬度的要求,施工時不得隨意更改。其做法可參考圖2.5-1所示。
(2)穿墻螺桿洞可用1:2干硬性水泥砂漿(添加防水劑及膨脹劑)進行封堵,要求塞縫密實,表面壓實抹平,其做法可參考圖2.5-2。
(3)混凝土結構外墻的腳手架、塔吊、施工電梯等穿墻螺桿或懸挑型鋼拆除后孔洞,當孔洞直徑<100mm時,可采用干硬性水泥砂漿(摻加防水劑及膨脹劑)參照對拉螺桿封堵做法分次堵塞;當孔洞直徑>100mm時,采用細石混凝土封堵,具體做法可參考圖2.5-3;砌體外墻時,當孔洞直徑≤100mm時,須采用細石混凝土封堵,具體做法可參考圖2.5-4所示。所有封堵必須保證密實。
圖2.5-4砌體外墻孔洞封堵參考節(jié)點做法
(4)凸出外墻的腰線、空調板、雨篷板及凸窗上部等位置,應在混凝土結構板根部做200mm高混凝土反坎。其節(jié)點做法可參考圖2.5-5所示。
(5)凸出墻面的腰線、檐板、窗楣板等結構上部應作防水處理,并設置不小于5%的外向排水坡,下部應作滴水,板面與墻面交接處應作直徑50mm圓角。其節(jié)點做法可參考圖2.5-5所示。
(6)砌體外墻時,為保證穿墻空調孔的防滲漏效果,不得在砌體墻上直接開洞,須在空調孔位置采用預制混凝土塊。預制混凝土塊強度等級C20,厚同墻厚,長、寬尺寸均不得小于300mm,并符合砌塊模數;預制混凝土時須預埋φ80的PVC管,PVC管應內高外低,內外高差20mm。其做法可參考圖2.5-6所示。
2.施工技術措施
(1)外墻變形施工前,須清理變形縫中夾雜的砂漿、砌塊及雜物,鑿平變形縫兩側的墻面,并在縫壁墻面涂刷基層處理劑,待基層處理劑干燥后在縫內填塞彈性密封保溫材料,聚乙烯泡沫塑料。
(2)施工過程中應切實加強門窗洞口、分格縫、變形縫及各種洞口處的防水處理。
(3)凸出外墻的腰線、空調板、雨篷板及凸窗上部等位置的混凝土反坎,應與主體混凝土一次性澆筑完成。
(4)預留預埋孔洞應與外墻混凝土或砌體同步施工,避免后期在混凝土或砌體外墻上鑿孔鉆洞。確因設計變更等需在外墻上增加孔洞時,須用抽芯機械實施開洞,不得人工打鑿。抽芯開洞時應避開結構受力鋼筋,并保證洞底標高室內高于室外。
(5)外墻各類預埋件、安裝螺栓及穿墻管道(槽)、套管等與外墻體交界處應預留凹槽并嵌填密封材料。
1.設計技術措施
(1)衛(wèi)生間地面應采用防水水泥砂漿找平(找坡),找平(坡)層最薄處不小于20mm,并坡向側排口,坡度不小于1%。
(2)衛(wèi)生間地面應涂刷不少于2遍(縱向橫向各涂刷1次為1遍)防水材料,防水層沿立面上翻高度應比地面完成面高300mm,淋浴間墻面防水層高度應高于地面完成面1800mm以上。
(3)當衛(wèi)生間設沉箱時應增加二次排水系統,有效疏導沉箱內的積水。
(4)衛(wèi)生間樓板四周應做高度不小于200mm的混凝土反坎。反坎宜與結構樓面板同時澆筑,確有困難時,可作為二次結構澆筑,澆筑前應對地面、墻面進行清理和鑿毛,反坎內設置厚2mm,高50mm的止水鋼板,其斷面如下圖2.6-1所示。
圖2.6-
(5)衛(wèi)生間嚴禁采用干硬性砂漿做找平層粘地磚。
2.施工技術措施
(1)衛(wèi)生間結構板應注意澆筑密實和養(yǎng)護到位,做好結構自防水措施。
(2)衛(wèi)生間地面找平層(找坡層)完成后,須在管周、管井、地漏等陰角部位須做圓弧倒角并施工防水附加層,防水附加層材料及做法與防水層相同,其延伸寬度不小于250mm。(施工)
(3)沉箱二次排水口200mm范圍內須設置卵石疏水層并用無紡布包裹,以防止排水口堵塞。
(4)在結構板完成后應進行第一次閉水試驗;在第一次防水完成后應進行第二次閉水試驗;如有沉箱時,在第二次防水完成后應進行第三次閉水試驗。每次閉水水深不小于30mm,并比反坎底部高出20mm以上,閉水時間不小于24h。如有滲漏,應查明原因并進行整改,整改完成后重新進行閉水試驗,直至無滲漏為止。
1.設計技術措施
(1)地下室防水設計應遵循“防排結合、剛柔結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
(2)應根據建筑物的功能要求、結構特點及使用環(huán)境等確定防水等級,選擇防水材料及施工工藝。防水混凝土抗?jié)B等級不得低于P6;防水材料性能應滿足國家規(guī)范及防水設計的要求。條件允許時,可在底板上部設置濾水層。
(3)地下室防水以結構自防水為主,并根據防水等級采取其他的防水措施。防水混凝土結構厚度不應小于250mm,迎水面鋼筋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50mm。
(4)防水節(jié)點應連續(xù)密封不得間斷;在兩種不同材料交界處應留槽密封。
(5)后澆帶應采用補償收縮混凝土澆筑,其抗?jié)B和抗壓等級宜高于兩側混凝土。
(6)地下室頂板(種植屋面)變形縫節(jié)點做法可參考圖2.7-1和圖2.7-2。
2.施工技術措施
(1)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應連續(xù)澆筑不留施工縫,并澆筑密實;地下室頂板施工荷載應按設計要求控制,建議在荷載較大處設置回頂措施。
(2)地下室外墻轉角、墻根及管道收口等部位須增加防水附加層,防水附加層材料及做法與防水層相同,其延伸長度不小于250mm。
(3)收縮型后澆帶須在兩側混凝土齡期達到42d后施工,沉降型后澆帶則須待高層部位主體結構施工結束,地基變形差異沉降小于0.05mm時澆筑;后澆帶澆筑時應一次澆筑到位,不得留設施工縫。
1.設計技術措施
(1)不同材料基體結合處、暗埋管線孔槽基體的找平層應掛網加強。
(2)對使用鋁合金等裝配式模板達到免抹灰要求的混凝土墻面,可免除抹灰層的施工。
(3)外墻抹灰時從基體表面至飾面層宜留分隔縫。其做法可參考圖2.8-1。
(4)取消頂棚抹灰法,頂棚不應采用水泥砂漿抹灰。
2.施工技術措施
(1)基層清理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
磚砌體:應清除表面雜物、塵土,抹灰前應灑水濕潤;
混凝土:用水泥砂漿或細石混凝土修補腳手架孔洞,在混凝土表面鑿毛或灑水濕潤后涂刷水泥砂漿(加適量膠粘劑);
加氣混凝土:應在濕潤后先刷界面劑,后抹強度不大于M5的水泥混合砂漿。
(2)混凝土剪力墻、柱,加氣混凝土砌塊墻體,小型混凝土砌塊墻體抹灰前應對基層進行甩漿處理。
(3)大面積抹灰前應設計標筋。抹灰應該分層進行,每遍厚度宜為5~7mm。抹石灰砂漿和水泥混合砂漿每遍厚度宜為7~9mm。
(4)墻體轉角處,柱、梁與墻體交角處加設塑料護角;混凝土、加氣混凝土砌塊、輕質板墻等不同基地材料交接處加設鋼絲網或網格布,每邊寬度不少于100mm。其做法可參考圖2.8-2。
圖2.8-2 轉角處、墻面粘結塑料護角及網格布參考做法
(5)用水泥砂漿和水泥混合砂漿抹灰時,應待前一抹灰層凝結后方可抹后一層。底層的抹灰層強度不得低于面層的抹灰層強度;抹灰砂漿中的打底砂漿強度等級不應小于砌塊強度等級。
(6)水泥砂漿抹灰面層初凝后應適時噴水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不少于7d。水泥砂漿拌好后,應在初凝前用完,凡結硬砂漿不得繼續(xù)使用。
(7)當基層垂直平整度控制在8mm以內時,建議采用干拌輕質砂漿抹灰。
1.設計技術措施
(1)混凝土導墻、砌塊墻與鋼筋混凝土墻拉結應設置拉結鋼筋,填充墻應沿鋼筋混凝土墻或柱全高不超過600mm時設置2φ6拉結鋼筋。鋼筋伸入填充墻內的長度對于普通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和輕骨料混凝土小型砌塊,不應小于500mm;對于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不應小于700mm末端應有彎鉤,如圖2.9-1所示。
(2)在建筑施工圖紙上須標出構造柱、圈梁位置。寬度大于2m的洞口兩側應設置構造柱;無門窗的外墻、女兒墻及支撐在懸臂梁和懸臂板上的墻體,應設置間距不大于3m的構造柱;砌體無約束的端部必須設置構造柱。構造柱截面不小于墻寬×200mm,縱向鋼筋不小于4φ10,箍筋不小于φ6@200mm。
(3)當外窗洞口的寬度大于或者等于2m時洞口兩側應設置鋼筋混凝土邊框或壁柱。當外墻為砌體時,須在外窗洞兩側預埋C20混凝土塊(有混凝土企口情況及采用實心頁巖磚砌筑時除外),以便固定窗框(或副框)。混凝土塊寬度同厚度,高度應與砌塊同高或砌塊高度的1/2且不小于100mm,長度不小于200mm,最上部(或最下部)的混凝土塊中心距洞口上下邊約距離150~200mm,其余部位的中心距不大于400mm,且均勻分布,嚴禁采用預埋木磚固定窗,如圖2.9-2所示。
圖2.9-2
(4)對于砌體墻,外窗洞下口必須澆筑寬與墻厚相同,高度不小于100mm,長度每邊伸入墻內不少于200mm(不足200mm時通常設置)的混凝土窗臺板,已設鋼筋混凝土凸窗套或窗臺板除外,窗臺板為C20混凝土,內配2φ10主筋和φ6@250U型分布筋,如圖2.9-3所示。
(5)門窗洞口應設置過梁。當不便制作過梁或過梁搭接長度不足時,宜在梁底直接澆筑下掛板。當門垛尺寸小于200mm時,宜采用混凝土澆筑一次成型。如圖2.9-4、圖2.9-5所示。
(6)對電表箱等管線集中位置加設250寬鍍鋅鋼絲網或用細石混凝土澆筑,如圖2.9-6所示。
2.施工技術措施
(1)砌體結構塊材的力學性能,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砌體結構不應采用免蒸壓硅酸鹽磚或砌磚。塊材的干燥收縮率和吸水率應符合國家現行規(guī)定;砌筑砂漿的制備及質量應符合國家現行規(guī)定;墻體砌筑砂漿強度等級不應低于M5;蒸壓灰砂磚、蒸壓粉煤灰磚、混凝土空心砌塊宜采用粘接性好的專用砂漿。
(2)砌塊在儲藏、運輸及施工過程中,不得遭水浸凍。對于混凝土空心砌塊、輕集料混凝土空心砌塊,砌筑時產品齡期不應小于28d;蒸壓加氣混凝土砌塊、蒸壓灰砂磚等砌筑時,自出釜之日起的齡期不應小于28d。
(3)砌塊砌筑前應按設計及施工要求進行試排塊,排塊在窗洞口的下邊角處不得有豎向灰縫。
(4)砌體每日砌筑高度不應超過一步腳手架的高度,且不應超過1.5m,相鄰工作段的砌筑高度差不得超過一層樓的高度,也不應大于4m。
(5)砌筑灰縫應橫平豎直,砂漿飽滿,水平灰縫飽滿度大于90%,豎直灰縫飽滿度大于80%;灰縫表面應做勾縫處理。
(6)非承重砌體頂部應預留空隙,再將其補砌頂緊。砌體頂部預留200mm左右空隙,用配套混凝土砌塊斜頂砌筑,在45~60°斜頂砌筑時逐塊敲緊;補砌頂緊方式參考圖2.9-7、圖2.9-8。
(7)暗埋安裝管并打壓后用與砌體強度接近的砂漿分兩次填實抹平,兩次填抹時間間隔7天以上,墻上孔洞需要堵塞時,應用細石混凝土和與砌體強度接近的砂漿填堵。
1.設計技術措施
(1)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00mm;當埋設線管較密、或線管交叉時,板厚不宜小于120mm。建筑外轉角處的室內角部板塊和井式樓蓋的角部板塊,其板厚不宜小于120mm(見圖2.10-1a、圖2.10-1b)。建筑物平面剛度突變處的樓板宜適當加厚。
圖2.10-1a
|
圖2.10-1b
|
(2)挑出陽臺宜用梁式結構;當挑出長度L≥1.5m時,應采用梁式結構;當1.0m≤L<1.5m且需采用懸挑板時,其根部板厚不小于L/10且不小于120mm。
(3)板面鋼筋的直徑不宜小于10mm。受力鋼筋的間距不大于200mm,分布鋼筋的間距不大于300mm。
(4)單向板長跨方向底筋配筋量As≥1.5bh/1000,鋼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直徑不宜小于6mm。
(5)陽臺懸挑板長度1.0m≤L<1.5m時,受力鋼筋直徑不宜小于12mm。
(6)建筑外轉角處的室內角部板塊和井式梁角部板塊宜按圖2.10-1a、圖2.10-1b配筋。
(7)在建筑平面剛度(或寬度)突變處,板底板面通長鋼筋配筋量As≥3bh/1000。
(8)室外懸臂板跨度L≥400mm、長度大于3m時,應按圖2.10-2所示配抗裂鋼筋。
(9)屋面板、露臺板、廚房廁所板以及≤2m的多跨連續(xù)單向板均宜設置通長面筋。
(10)梁腹板高度hw≥450mm時,應在梁兩側面設置腰筋,每側腰筋配筋率As>bhw/1000,間距不大于200mm,如圖2.10-3所示。
(11)懸吊于梁下的外墻混凝土裝飾板,不論整澆或后澆,均應設置足夠的抗裂縱筋,限制裂縫寬度,如圖2.10-4所示。
圖2.10-3
|
圖2.10-
|
2.施工技術措施
(1)后澆帶的混凝土強度等級宜較其兩側構件提高一個等級。
(2)后澆帶施工后,保濕養(yǎng)護不宜少于14d。
(3)對于易出現裂縫部位的樓板,應采取以下附加處理措施:在混凝土初凝前,應采用平板振動器進行二次振搗;在終凝前對混凝土表面進行抹壓;摻加粉煤灰、緩凝劑的混凝土應增加養(yǎng)護時間。
(4)嚴格控制現澆板中鋼筋保護層的厚度及鋼筋間距?,F澆混凝土澆筑時應鋪設架空通道,保證鋼筋不移位不變形。
(5)混凝土結構的屋面應設置保溫層和隔熱層。
(6)直接暴露在室外空氣中的陽臺、雨罩、檐口板等構件或配件應減小伸縮縫間距,宜設置保溫層。
1.設計技術措施
(1)建筑外墻離地高度超過50m以上的不宜采用外墻貼面磚。
(2)外墻有貼磚時保溫層應設計為內保溫。
(3)飾面磚粘貼應采用專用的粘接劑(瓷磚膠)。
2.施工技術措施
(1)基層必須有足夠強度,以確保粘結劑的正常粘結。對普通水泥砂漿找平層或結構層,抗拉拔強度不得小于0.4Mpa。
(2)按配合比計量攪拌砂漿或粘接劑,粘結層材料需與墻磚相匹配;在防水層上粘貼墻面飾面磚時,粘結材料與防水材料性能應相容;防水層表面宜刷一道界面劑,保證飾面層粘接牢固。
(3)施工前應在實體上做樣板,先行做抗拉拔試驗,符合要求方可大面積施工。
1.設計技術措施
(1)根據給水系統的工作壓力、水溫、敷設場所等情況合理選材,管件應與管材配套。
(2)住宅戶內給水管盡量避免埋地敷設,應盡量采用吊頂內敷設。
(3)衛(wèi)生間、廚房、陽臺等現澆樓板的管道穿樓板安裝排水管時推薦采用成品止水節(jié),即在主體結構樓板施工期間安裝止水節(jié),在樓板模板上,止水節(jié)管身一次性澆筑在結構樓板混凝土內。詳見圖圖2.12-1a、圖2.12-1b。
圖2.12-1a 止水節(jié)構造做法
圖2.12-1b 止水節(jié)現場照片
2.施工技術措施
(1)精裝修交付的住宅,在精裝修施工階段應保證給水管帶壓作業(yè)。
(2)必須按《建筑給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42)進行水壓試驗。
(3)管道穿過墻壁和樓板,有防水要求時應設置金屬套管。安裝在樓板內的套管,其頂部應高出裝飾地面20mm;安裝在衛(wèi)生間及廚房內的套管,其頂部應高出裝飾地面50mm,底部應與樓板底部相平;安裝在墻壁內的套管其兩端與飾面相平。
1.設計技術措施
(1)柔性短管必須為不燃材料。
(2)柔性短管長度宜為150—300mm。
(3)住宅廚房內煙道排氣閥必須為耐火材料。
2.施工技術措施
(1)柔性短管連接處應嚴密、牢固可靠。
1.施工技術措施
柱、梁柱節(jié)點、混凝土墻以及梯板的模板安裝均應在其根部預留100×100mm的垃圾出口孔,清洗垃圾后再予封孔,防止接口處出現夾渣現象。垃圾出口孔按下列要求留設:
(1)柱、梁柱節(jié)點每根(處)留一個垃圾孔;
(2)樓梯板每跑留一個垃圾孔;
(3)混凝土墻每3m留一個垃圾孔。
1.施工技術措施
(1)梁二排鋼筋固定應符合下列要求:
① 一、二排縱筋之間的凈距不小于25mm和一排縱筋直徑的較大者。如箍筋彎勾阻擋二排縱筋位置,應按如圖2.15-1a、 或圖2.15-1b處理。
② 分隔筋直徑不小于25mm和縱筋直徑的較大者,一、二排縱筋與分隔筋三者必須靠緊,用粗鐵絲綁扎。
③ 梁面第一分隔筋距支座0.5m處設置,以后每增加3m設一處,同一面縱筋每跨不少于2處.
④ 梁底第一分隔筋距支座1.5m處設置,以后每增加3m設一處,每跨不少于2處.
(2)箍筋
① 框架梁、柱箍筋應按圖2.15-2a制作;當梁、柱縱筋較密,無法按圖2.15-2a制作時,應做成焊接封閉環(huán)式箍筋(如圖2.15-2b或規(guī)范的焊接工藝),不得焊傷箍筋。
② 梁柱節(jié)點箍筋必須按圖2.15-2a或焊接封閉環(huán)式箍筋制作,并按設計要求的間距加密箍筋。當現場安裝有困難時,可在柱每側設置不少于1根φ12鋼筋段與節(jié)點箍筋點焊制成鋼筋籠,隨綁扎后的梁筋一齊下沉至設計位置,如圖2.15-2c、圖2.15-2d。
(3)墊卡、墊塊及鋼筋保護層
① 墊卡及墊塊:禁止使用碎石做梁、板、基礎等鋼筋保護層的墊塊。梁、板、柱、墻、基礎的鋼筋保護層宜優(yōu)先選用塑料墊卡;當采用砂漿墊塊時,強度應不低于M15,面積不小于40mm×40mm。梁柱墊塊應墊于主筋處,厚度為縱筋保護層厚度減去箍筋直徑;基礎墊塊厚度同基礎保護層。墊塊上應按圖2.15-3預留18#綁扎固定鐵絲。
② 當板面受力鋼筋和分布鋼筋的直徑均小于10mm時,應
圖2.15-4a 圖2.15-4b
③ 應采用增高型的燈頭盒和過線盒,保證接線孔下緣至盒的開口面的距離,不小于板底筋直徑與規(guī)范規(guī)定的板筋保護層厚度兩者之和。
1.施工技術措施
(1)樓板、屋面板混凝土澆筑前,必須搭設可靠的施工平臺、走道,施工中應派專人護理鋼筋,確保鋼筋位置符合要求。
(2)對已澆筑完畢的混凝土養(yǎng)護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3)應在澆筑完畢后的12h以內(終凝后)對混凝土加以覆蓋和保濕養(yǎng)護:
① 根據氣候條件,淋水次數應能使混凝土處于潤濕狀態(tài)。養(yǎng)護用水應與拌制用水相同。
② 用塑料布覆蓋養(yǎng)護,應全面將混凝土蓋嚴,并保持塑料布內有凝結水。
③ 日平均氣溫低于5℃時,不得淋水。
(4)混凝土養(yǎng)護時間應根據所用水泥品種確定:
① 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養(yǎng)護時間不得少于7d 。
② 對摻用緩凝型外加劑或有抗?jié)B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養(yǎng)護時間不得少于14d。
③ 對不便淋水和覆蓋養(yǎng)護的,宜涂刷保護層(如薄膜養(yǎng)生液等)養(yǎng)護,減少混凝土內部水分蒸發(fā)。
(5)施工縫設置及處理:
① 當設計未作要求時,樓屋面施工縫留設位置及表面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留在結構受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有主次梁的樓板應留在次梁跨度的中間1/3范圍內。
② 板厚>200mm時應按圖2.16-1a留階梯縫。
③ 板厚≤200mm時應按圖2.16-1b留直縫。
④ 進行表面處理時、混凝土強度必須大于1.2N/mm2。主要處理工作有:清除雜物、水泥薄膜、松動碎石和砂漿鑿毛并濕潤養(yǎng)護。
⑤ 繼續(xù)澆筑混凝土時施工縫表面應充分濕潤且不得積水。
1.施工技術措施
(1)所有精密儀器必須定時完成計量檢測,合格后才允許在施工現場使用。
(2)結構標高傳遞在塔吊、建筑物外墻上同時設置互相校對,每月利用場地內的高程控制基準點對建筑物、塔吊上的標高進行復核,并形成書面復核記錄報監(jiān)理公司備案。嚴禁利用鋼管腳手架傳遞標高。
(3)木模體系中模板宜采用黑模板,慎用紅模板;支撐體系和加固體系應滿足要求;有條件的應使用鋁模。
(4)混凝土澆筑前,板模板水平度、墻模板垂直度、模板架體支撐及加固體系、樓板標高等內容,施工方、監(jiān)理、甲方須做到100%驗收合格。
(5)嚴格控制現澆板厚度,在混凝土澆筑時,應采用掃平儀或水準儀進行收面標高控制點布設;在板混凝土初凝前,用檢查桿來檢查板厚實際厚度,對不滿足要求的進行整改。
1.設計技術措施
(1)陽臺、外廊、室內回廊、內天井及上人屋面臨空處防護欄桿高度h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多層和低層建筑物:h≥1.05m。
高層建筑:1.10m<h≤1.20m。
中小學建筑:h≥1.1m。
托兒所、幼兒園建筑:h≥1.2m。
(注:以上高度指施工完成后的凈高度,起算面從陽臺地面算起。當欄桿底部有寬度大于或等于100mm,且高度低于或等于450mm的可踏部位時,欄桿高度應從可踏部位頂面起計算。)
(2)窗臺凈高低于或等于0.45m的凸窗臺面,其有效防護高度應從凸窗臺面起算,高度不應低于凈高0.9m。
(3)欄板和欄桿應以堅固、耐用的材料制作,并能承受規(guī)范規(guī)定的水平荷載。
(4)陽臺欄板和欄桿與外墻交接處應用聚合物水泥砂漿嵌填處理。
(5)欄板或欄桿距樓面或屋面0.1m高度范圍內不應留空。
(6)住宅和有兒童經常使用的建筑,其欄桿垂直桿件間的凈距不應大于0.11m,欄桿應采用不易攀登的構造。
(7)樓梯扶手高度h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① 住宅室內樓梯扶手h≥0.9m,當水平段欄桿長度大于0.5m時,其扶手高度h≥1.05m;
② 中小學室外樓梯扶手h≥1.1m;
③ 室外樓梯欄桿扶手高度h≥1.10m;
④ 其它建筑室內樓梯扶手h≥0.9m;
(注:以上高度均指施工完成后的凈高度,自踏步前緣線量起)
(8)住宅和有兒童經常使用的樓梯,垂直桿件間的凈距不應大于0.11m,欄桿應采用不易攀登的構造;梯井凈寬大于0.20m時,必須采取防兒童攀滑的措施。
1.設計技術措施
(1)嚴禁采用鐘罩(扣碗)式地漏。
(2)選用水封高度符合規(guī)范的產品或加設存水彎,確保水封高度不低于50mm,避免因水蒸發(fā)或氣壓波動影響隔氣效果。
(3)排水立管應設伸頂通氣管(頂端設通氣帽)。
1.施工技術措施
(1)對于單相兩孔插座,面對插座的右孔或上孔應與相線連接,左孔或下孔應與中性導體(N)連接;對于單相三孔插座,面對插座的右孔應與相線連接,左孔應與中性導體(N)連接。
(2)單相三孔、三相四孔及三相五孔插座的保護接地導體(PE)應接在上孔;插座的保護接地導體端子不得與中性導體端子連接;同一場所的三相插座,其接線的相序應一致。
(3)保護接地導體(PE)在插座之間不得串聯連接。
(4)相線與中性導體(N)不應利用插座本體的接線端子轉接供電。
(5)嚴禁在火災備用照明和疏散照明(包括各種指示標志燈)輸出回路中連接插座。
1.施工技術措施
(1)金屬梯架、托盤或槽盒本體之間的連接應牢固可靠,連接面的涂層應先局部清除,確保接觸良好。
(2)非鍍鋅梯架、托盤或槽盒本體之間連接板的兩端應跨接保護聯結導體,保護聯結導體的截面積應符合設計要求。
(3)鍍鋅梯架、托盤和槽盒本體之間不跨接保護聯結導體時,連接板每端不應少于2個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墊圈的連接固定螺栓。
(4)梯架、托盤或槽盒全長不大于30m時,不應少于2處與保護導體可靠連接;全長大于30m時,每隔20m—30m應增加一個連接點,起始端和終點端均應可靠接地。
1.施工技術措施
(1)所選配的導管及接頭、緊定螺釘、爪型螺母等連接件應符合《套接緊定式鋼導管電線管路施工及驗收規(guī)程》(CECS120)的要求。
(2)導管與接頭連接時,管端應插到止位環(huán)處,緊定螺釘應緊固并擰斷釘頭。導管與結構連接時,管端應插到止位環(huán)處,緊定螺釘應緊固并擰斷釘頭,同時用膠帶對釘頭進行防松脫處理。
(3)導管與箱(盒)連接時,爪型螺母的爪應壓緊并刺入箱(盒)壁。
1.施工技術措施
(1)除設計要求外,兼做引下線的承力鋼結構構件、混凝土梁、柱內鋼筋與鋼筋的連接,應采用土建施工的綁扎法或螺絲扣的機械連接,嚴禁熱加工處理。
(2)避雷針(帶)、均壓環(huán)、接地干(支)線焊連接時,圓鋼與圓鋼、圓鋼與扁鋼應雙面施焊,搭接長度為圓鋼直徑的6倍;扁鋼與扁鋼應不少于三面施焊,搭接長度為扁鋼寬度的2倍。
(3)接頭焊縫連續(xù)飽滿,焊渣清除干凈;除埋設在混凝土中的以外,接頭應防腐良好。
1.施工技術措施
(1)所有屋面金屬管道設備應與建筑物防雷系統可靠連接。
(2)鍍鋅管道的防雷連接應采用抱箍式連接卡與系統連接。不得直接在鍍鋅管上焊接。
(一)本《操作指南》由廣東省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廳負責解釋。
(二)住宅工程質量常見問題防治除執(zhí)行本《操作指南》的規(guī)定外,還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和工程技術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
(三)各地級以上市住房城鄉(xiāng)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可根據本《操作指南》制定實施細則。